English

海立云垂泣血诗

2001-03-05 来源:光明日报 陈建功 我有话说

阅读阎延文创作的长篇小说《台湾风云》,心潮一天紧似一天地涌动起来。以我平时的阅读速度,虽说是洋洋60万言的作品,三天读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,然而这一次我却读得很慢很慢。坦率地说,开始读得慢,是因为心存疑虑:作者年仅29岁,尽管知道她是文学博士,尽管此前从她发表的文学评论中领教过她的才情,然而看她进入从未涉足的长篇创作领域,写的又是近代台湾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,怎不为她捏一把汗?因此我不能不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开始阅读。渐渐地,我发现,阎延文是难以挑剔的。至少,以我粗浅的知识,无法挑剔这位在历史学、民俗学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充分创作准备的青年作家。《台湾风云》以恢宏的构思,囊括了从1840年到1895年这半个多世纪里与台湾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,塑造了活跃于这一历史风云中的丘逢甲、徐骧、刘铭传等主要人物。面对作家严谨而丰富的创作准备,我很快就放下了不必要的疑虑和挑剔。然而,我的阅读依然是缓慢的。这缓慢已经变成了一次如此令人难忘的阅读体验———我发现,自己已经被这部作品深深地打动了,以至于我不忍心放过每一个场面,每一个人物。

《台湾风云》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作品,作家对其题旨的追求,显然在乎其黄钟大吕般的震撼力。然而作家并不满足于大言炎炎的所谓“宏大叙事”,更不愿在描摹历史事件上浅尝辄止。阎延文清醒地意识到,任何叙事,不管是否“宏大”,最终将以其人物性格内涵的深度来体现题旨的深度,也最终将以其人物性格的魅力来征服观众。在情节进展的关键时刻,作者每每利用一切机会,展示性格、描摹心灵,让其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,使其心灵世界一层一层得以揭示,戏剧性的跌宕每每推出灵魂的分野。其中或有过犹不及之处,但可圈可点之处还是很多的。特别应该指出的是,这部作品对历史上某些公论的“反面人物”,有新的处理,避免了过去简单化脸谱化的倾向。可以看出,这位青年女作家企图通过创作,在对那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做痛心回顾的同时,更多地触发当代人对国家命运、世界大势和祖国统一大业的理性思考。在这种理性的光辉烛照下,尽管作品名为《台湾风云》,其展现的,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大舞台。每一个读者都不难从这段历史的惨剧中得出中华必须强大,中华必须振兴,中华必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结论。的确,只有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、和历史、和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签下心灵之约的作家,才能痛切地感受到在建台、割台、保台过程中,丘逢甲、徐骧、刘铭传们心灵深处泣血的呼唤,并把这呼唤熔铸进她的人物,营造出海立云垂动人心魄的文学来。对于这位个人阅历不算丰富、人生道路尚嫌平坦的青年女作家来说,自觉地到雄浑的历史背景中去养浩然之气,到家国兴亡的忧患中拓展情感的空间,或许是她最难能可贵之处,也是她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吧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